双孢菇菌种192品种生物肥生态发酵剂无公害
双孢菇又名白蘑菇、洋蘑菇,营养价植极高,市场前景较好。利用麦秸畜禽粪种植双孢菇投资少、效益高,具有很大发展潜力。满城县是粮食生产大县,具有丰富的麦秸资源,气候也适合双孢菇的生长,2008 年满城县双孢菇种植面积1520 亩,现结合该县生产实际,总结双孢菇种植技术要点如下:
1 菇棚设置
菇棚坐北朝南,东西走向。选地势平坦开阔、光照充足的地方建棚,附近不能有鸡舍、猪圈、牛棚及饲草、草料堆放。棚宽5~7 m、长30~50 m。在一同场地建造多个菇棚时,前后两排菇棚的距离应为4~6 m,以防影响采光。
2 原料的堆制与发酵
2.1 备料。以100m2 栽培面积计算,用麦秸2000 kg、干鸡粪500kg、尿素5kg、麸皮50kg,石膏25kg、过磷酸钙10kg、碳酸钙25kg、石灰50kg、酵素菌8~10 kg。
2.2 建堆。7 月中下旬进行,建堆前2d 应对麦秸、畜禽粪预湿,湿度为手握畜禽粪指缝有4 ~ 5滴水,用手将麦秸扭曲时,有水滴下。按南北向堆料,约30cm厚,宽2m,长度视场地和原料多少而定。然后往麦秸上面铺一层粪,以盖没麦秸为度,撒上薄薄一层酵素菌与麸皮,再铺上30cm麦秸,上面再撒上一层粪和酵素菌与麸皮。这样依次往上堆叠,直到料堆到1.5m左右。
2.3 翻堆。建堆后3~4d 进行第1次翻堆,翻堆将堆料的上与下,内与外各处调换位置。第一次翻堆时分层撒入磷肥和石膏粉并浇水调湿至料内略有水流出为度。第1 次翻堆后4~5d,在堆温升至75℃左右开始下降进行第2次翻堆,翻堆时分层撒入石灰粉,使料的酸碱度为7.5~8,第2 次翻堆后4~5d 进行第3次翻堆,第3次翻堆后3~4d 检查堆肥成熟度,如发酵腐熟就可不进行第4 次翻堆。
3 适时播种
料温下降到28℃以下,即可播种,播种前所用的钩子、面盆等工具和菌种瓶外壁用0.1%高锰酸钾液消毒。麦粒菌种一般采用撒播,方法是先用2/3菌种均匀撒在料上,用木板轻拍料使菌种嵌入料内,再将1/3菌种撒在表面,并轻拍料面,一般每瓶麦粒菌种播1m2。
4 播种后管理
4.1 温湿度。播后3d内以保湿为主,菌丝生长适温20℃~25℃,相对湿度70% ~75%。
4.2 覆土。播种后16~20d 进行覆土。应选择腐殖质含量较丰富,肥力中等,酸碱度在6.5~ 7.5之间的壤土。覆土前应将料面轻轻搔一搔,拉断表面菌丝,可使土层上生长的菌丝数量增多,然后用木板轻拍平整料面,使覆土层的厚薄均匀。根据满城的土壤情况,可采取就地取土,取棚内人行道上的土,覆土厚度3.5~4 cm。
4.3 覆土后的管理。
4.3.1 打结菇水。当菌丝长满覆土的80%左右,气温下降到18℃左右时,即可打结菇水。当菌丝普遍长到土缝中进行大通风2~3d,促使线状菌丝开始扭结产生原基,即应及时打结菇水,一般每平方米用水2.5 kg,分2 次打好。喷结菇水后大通风2 d,然后减少通风量。
4.3.2 喷出菇水。等土层内幼蕾普遍长到绿豆、黄豆大小时,就要喷出菇水,出菇水每平方米2.5 kg,分5~6 次喷入。喷水后,逐渐减少菇棚通风量,增加菇棚空气湿度,保持相对湿度85%~90%。
5 秋菇管理
双孢菇从播种到采收一般需35d左右,秋季是双孢菇生产的理想季节,抓好秋菇管理是夺取丰产的关键,管理重点是:
5.1 水分管理。重点是覆土层喷水和调节菇棚内的空气湿度。当菇出土长到黄豆粒大小时喷一次重水。分次喷用,每天喷2次,连续2d,用水量为2.5 kg/m2 左右。
5.2 通风换气。秋菇前期气温高,呼吸作用旺盛,必须加强通风降低棚温。气温在18 ℃以上时,采取早晚通风,秋菇后期气温下降,出菇减少应减少通风量,做好保温工作。
5.3 整理床面。每潮菇采摘结束时,应及时整理床面,剔除床面上的老根和死菇,立即补覆湿润的细土,然后喷水。秋菇采收一、二潮后,应及时对床面打扦松动土层,使板结的菌丝断裂,促使转潮和出菇。
本产品的品种是蘑菇,等级是三级种,品种纯度是98,发芽率≥是96.0(%),含水量≥是50(%),出菇适温是24(℃),成活率是95(%),产地/厂家是郑州